您的位置:首页 → 乐器手艺人把日子过成了歌

【文化中国行】

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明全

在新疆喀什疏附县有一个“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”,名叫托万克吾库萨克村。其乐器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。近日,记者深入村庄,首先听到的是悠扬的乐声,分别是热瓦普、都塔尔和萨塔尔带来的音乐交响曲,与微风交织成夏日之歌。

在一个约方米的乐器制作工作室里,高龄的依明吾守尔正熟练地在桑木上雕刻音孔和弦槽,声音因他的动作而低沉,他手指的动作如同音乐家一般精准。

一件顶级共鸣箱的诞生,需要从选材到制作再到细节打磨的漫长过程。经过两年的自然干燥,它需要一个工匠的精准和耐心来修复所有的内腔缺陷。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乐器不仅拥有通透的声音效果,还拥有外观的精致美感。

依明时跟随父亲学习技艺,与木头、蟒蛇皮和牛骨一起度过了无数岁月。凭借他的精湛技艺,他在共鸣箱的设计上独树一帜,在薄厚分寸之间赋予了每一件作品无尽的生命力,因此被公认为村中音色最好的乐器部件。

在村子里,大多数村民的家中摆放着民族乐器的展示空间,这里汇聚了做工精湛、样式多样的乐器。“除了本身的价值外,这些乐器是艺术品,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喜爱。”的热合曼阿布都拉的儿子马木提热合曼如是说。

“我很喜欢制作乐器,一放假就会跑来工坊学习。”才上小学的伊克散?艾尼瓦尔已经能独立制作都塔尔的琴颈。

截至目前,拥有乐器制造家庭的村庄中,传承了这一技艺的“伊克散”家族成员已有数十位,最资深的师傅已将这门绝技传给了第四代,形成了从学艺到掌刀长达的延续机制。

如今,村里的年轻匠人通过直播把乐器卖到全国各地,在景区里排练的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深入了解民族文化……民族乐器村变成了集乐器制作、展示、销售、表演和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空间。

这个乐器村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,每年制作乐器6万余件,村民整体收入达200余万元。

这里的音乐家用生活编织了乐章,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进入乐器城!疏附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努尔比耶?卡西尔说。
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23日?09版)

  • 标签: